封志强 河北石家庄市
尹常健先生发表文章“重新审视中医的特色与优势”(《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4月2日)。文章说:“所谓特色是指区别于参照物或参照对象的本质性特征,而中医学特色就是指区别于西医学而独有的理论体系、诊疗方法、管理模式等。这些特色是独有的,是相对于西医学而存在的,”如此说来,中医的参照物——西医出现之前,中医的特色及其“理论体系”并不存在。此论笔者不敢苟同。尹先生在该文后半部又说“这些特色与优势是在中医学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不管此论与前论是否矛盾,还是有一定的道理。
该文列举中医的八大“特色”绝大多数与西医共有,比如说,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宏观调控”,西医也没有忽视。例如,西医做骨癌手术后防止转移成肺癌,服用雷米封时服用维生素B6,以防伤肝。中医“望闻问切”,“强调微观识病”,除切脉之外,中西医都有。文章说“中医鲜明的治法学特色主要体现在总体原则、具体治法、外治手法等三个层面,……其次,在总体治法原则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疾病和疾病的不同环节、不同阶段、不同性质、不同程度、不同表现、不同体质,不同环境等,再分别制定具体的治法。”这里很难看出此“特色”与西医有何区别。至于说中医“强调治未病,重视疾病预防”,西医何尝不是如此,强大的疾病防控体系就是证明。作者列举的“特色”中有用药配伍的“君臣佐使”,西医用药也多用复方,配伍也有主次之分,不过不叫“君臣佐使”罢了。《本草纲目》载药数1892种,中医常用的数百种。百多年来,正式使用过的西药有多少?不比尹先生列举的“我国中药资源有12807种”少多少。作者将“丰富的药物资源”也列入特色之一,过于牵强。
应当指出,“有是病用是药”是西医的定法之一,而尹先生却把它列入中医的“特色”。文章说:“中医以辨证论治为基本诊疗方法,临床上是以证候作为治疗的针对目标的,中医学独特的疗效优势首先体现在改善和消除中医证候包括现代医学疾病的症状和体征方面。”并具体地指出:“每一药都有各自真实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和适应证候,如黄痰用川贝,白痰用浙贝;尿黄用竹叶,尿血用小蓟;便脓用白头翁,便血用地榆,便秘用大黄,腹泻用扁豆等等,均法有所对,药有所指。”此治病理念是西医,不是中医。中医治病,本质上是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在调节的过程中使某些疾病痊愈,急则治其标,不过是权宜之计,重在治本。比如,曾治疗一例癫痫患者,该患者发作后必呕吐。不能见呕止呕,反而是用瓜蹄散、三圣散催吐,吐出老痰方愈;妇科气滞血瘀引发的漏下,不疏理气机,而是“以证候作为治疗的针对目标”,单纯“止血”,必然加剧阴阳失衡,他病丛生;比如大黄、厚朴、枳实三味药,5:3:3配比,泄热通便;3:5:3配比,消胀除满;4:4:3配比,开胸泄饮。
该文列举中医的八大“特色”绝大多数与西医共有,将西医“有是病用是药”的“特色”也强加给中医,而中医脉诊只字未提,令人匪夷所思。尹先生列举的“特色”是中医的表象。要振兴中医,必须正视中医的“实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四诊八纲、四气五味、升降归经等中医基础理念,才是中医的根本,才是尹先生说的“本质性特征”。《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是中医的理论基础。舍此,尹先生列举的“中医特色”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据此,不仅中医特色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西医的特色也可以为中医所用并发挥其优势。许多西药经过分析研究和实践,辨四气五味、别升降归经,就可以纳入中药系列使用,一些被禁用、废止的西药还有可能被中医启用。当然,这需要具有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长期艰苦认真的努力。比如,有许多西药是有机或无机化合物,而以无机化合物入中药者不在少数,例如石膏、胆矾、朱砂等;乳香、没药产于索马里、埃塞俄比亚等国,和西药一样是舶来品,也早已纳入中药系列使用。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医事是中医,不在于是否使用现代诊疗设备还是测血糖、量血压;以西医理论为指导的医事是西医,不在于是否举手切脉或处方中是否有中药。尹先生列举的“中医特色”是表象,以何理论指导医事才是实质。脱离中医的基础理念,中医优势无从谈起。